讲坛回顾 | 媒介学视域下的卡夫卡研究
时间:2024-10-03 点击数量:2024年6月28日,四川外国语大学文化学研究所“歌乐讲坛”第三十六讲在腾讯会议平台上成功举办。本次讲座由教育部德语文学课程虚拟教研室和四川外国语大学文化学研究所联合举办,特邀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卢盛舟副教授作为主讲嘉宾,四川外国语大学德语学院张赟副教授担任主持人。
媒介学作为一个宏阔的概念,涵盖了跨地域性和跨学科性,在不同国家和文化圈中呈现出不同的认知兴趣、理论取向和学科建制。英美的媒介学倾向于人本主义思想,关注媒介技术如何扩展人类能力,而德语媒介学则更侧重于技术本身,强调技术如何塑造人类,代表人物如弗里德里希·基特勒,其媒介学观点是非人类中心主义的。
媒介学的特点在于其跨学科性,它不局限于文学研究,还涉及传播学、社会学、科技史和数字人文等领域。卢老师提到,媒介学的发展已经超过半个世纪,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其研究焦点和理论也在不断演化,例如从技术媒介扩展到文化技术。界定媒介是一个建构性的过程,难以给出一个既定的定义。
在探讨媒介理论在德国文学研究中的应用时,卢老师介绍了媒介理论的发展历程和分类,包括狭义、广义和结构符号等三种分类。德国文学研究中的媒介理论产生于上世纪70年代,最初是为了扩大研究领域和研究对象,将大众文化素材纳入研究。20世纪后期的媒介学与德国文学研究中的文化学转向是密不可分的,它与各种理论相结合,形成了不同的认知兴趣领域。本次讲座主要从媒介学的两大基本命题展开,即一般性的媒介学和德语文学研究中的媒介学。在一般性的媒介学中,研究者们分析了技术如何塑造人类的交流方式和社会组织。而在德语文学研究中,媒介学则专注于技术媒介对文学的深远影响,从最初文字的发明到视听媒介,再到如今数字媒介的兴起,文学与技术媒介之间的互动不断推动着文学形式和内容的革新。
卢老师认为,卡夫卡生活在一个技术媒介迅速发展的时代,这个时代见证了早期电影的兴起以及留声机、打字机等技术的普及。卡夫卡本人与这些技术媒介有着不解之缘,这些技术不仅渗透了他的日常生活,也深刻影响了他的写作。卡夫卡使用打字机给未婚妻菲利斯鲍威尔写信,已经彰显技术媒介对其个人生活和文学创作的影响。在讨论卡夫卡与留声机的关系时,卢老师引用了卡夫卡的日记,举例说明了留声机在卡夫卡创作中的体现。
随后,卢老师又深入探讨了卡夫卡与电影、摄影以及媒介学的关系。卡夫卡不仅是一位影迷,还深入研究了电影技术,并将电影元素融入到自己的文学创作中。卡夫卡的第一部长篇小说《理查德与萨穆埃尔》(Richard und Samuel, 1912)中的火车旅行叙事背景,可以看作是对早期电影的一种致敬,火车和电影这两个现代机械发明在早期电影中互为隐喻。小说《失踪者》(Amerika, 1917)中卡夫卡尤其注意光影效果的描写,这显然受到了早期丹麦电影的影响。
然而,尽管德国表现主义电影在1913年后开始兴起,但卡夫卡的书信和小说中却鲜有提及,这引发了对卡夫卡与电影关系的讨论。卢老师指出,卡夫卡对摄影有着特别的钟爱,这可能是他后来远离电影的原因之一。同时,卢老师也强调了卡夫卡对文字的偏爱,卡夫卡倾向于使用文字来描绘世界,因为他认为文字具有间接性、抽象性和多样性,能够更丰富和多维度地表达思想和现实,而图像虽然直接和具体,但在表达复杂概念和深层次意义方面可能相对单一和有限。
卢老师还讨论了卡夫卡对动态和静态图像的态度。卡夫卡在其日记中曾经表达了想要固定电影画面的愿望。他认为,图像比电影更生动,因为图像要求观者动用想象力,而电影的快速画面转换可能导致观众的惰性。
此外,卢老师指出,作家们对电影的兴起有着复杂的态度,有的拥抱电影,有的则认为电影难以登大雅之堂。卡夫卡对电影的态度相对保守,他更倾向于传统的文学创作,并强调文学的自主性。尽管卡夫卡后期的写作中不再直接提及电影,但他对图像、特别是摄影的偏爱仍然体现在他的作品中。
在提问环节,卢老师与参会的老师同学们就卡夫卡手稿研究、文学的媒介性、卡夫卡对摄影和电影态度等问题进行了精彩的讨论。卢老师指出,媒介学研究代表了一种研究范式的转移,卡夫卡的作品研究显示了文学与物质性、现实性的紧密联系,以及媒介学在文学研究中的新视角和方法。
通过这次讲座,与会师生不仅对卡夫卡的作品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媒介学在文学研究中的应用和重要性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撰稿:李文静
排版:冯晓东
审核:郑萌芽 张瀚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