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坛回顾 | 流浪地囚:作为一种赛博空间幻想的《城堡》叙事
时间:2023-11-02 点击数量:2023年3月25日,四川外国语大学文化学研究所“歌乐讲坛”第二十五讲在腾讯会议平台成功举办。本次讲座由教育部德语文学课程虚拟教研室和四川外国语大学文化学研究所联合举办,邀请了复旦大学德语系李双志教授作为主讲嘉宾,四川外国语大学德语学院郑萌芽副教授担任主持人,来自国内外十几所高校的200余名师生在线参与了讲座。
李双志教授以《城堡》叙事中的赛博空间幻想与流浪地囚为题,从文本、视觉和权力三个角度,深入分析了卡夫卡的经典小说《城堡》中所展现的赛博空间特征及其对现代人生存处境的启示。他指出,“赛博空间”是一种非常贴合我们个体生活的空间体验,也是我们现在一种重要的生存方式;而《城堡》这部小说包含了现代社会赛博空间中的诸多要素,是隐喻赛博空间幻想的文本。李双志教授首先介绍了《城堡》这部小说的创作背景和城堡的原型,可能是位于斯洛伐克的奥拉瓦城堡。这个城堡高耸遥远,难以到达,也难以接触,与小说中城堡的形象相呼应。小说的德语名是“Das Schloss”而非“Die Burg”,其原因在于“Schloss”有“锁”的含义,暗示着城堡对外界的封闭和排斥。因此,他将本次讲座的主题定为“流浪地‘囚’”。
李双志教授从视觉角度切入,分析了《城堡》中构建的空间。他指出,小说中对城堡的外观描述只出现过两次,第一次是主人公K想进入城堡却受到阻碍时,第二次是K的身份变化后城堡的轮廓消失。他认为,城堡的消失意指城堡让人失去视觉和认知的能力,而这正是城堡所对应的权力的内涵。城堡的权力空间可分为三层:边缘圈层、制衡圈层和核心圈层,而K的流浪之地正是中间的制衡圈层。
接着,李双志教授引入了赛博空间的概念,并解释了其与城堡之间的联系。他说,赛博空间是幻想的、却并非不存在的空间,人就是这个空间的操控者,在其中体验到的是去肉身化的感知。他举例说明了K在进入城堡赛博空间时所体验到的身份变换和权力操控,并指出赛博空间一旦出现缺陷就会给人带来混乱、紧张和生存焦虑。他总结说,赛博空间与城堡之间的权力结构恰好印证了现代人的处境——即使我们用技术形成了互联网的空间,但我们所陷入的困境和城堡中的困境并没有太多不同。赛博空间给了我们现代人一个可以主掌自己权利的幻想,而这个幻想导致我们越来越依赖赛博空间。
讲座持续了两个小时,在线师生提问讨论的热情高涨。在精彩的讨论环节,李双志教授也博采众长地解答了师生们的提问,并对讲座内容作了进一步补充。小说主人公K之所以在村庄中无法像其他村民一样稳健地行走,是因为他是这个赛博空间的外来者,此空间也因此对K的肉身有排斥作用;赛博空间中原本的“用户”既需要K这个土地测量员,又害怕他带来新的权力秩序。小说作者卡夫卡有一种独特的宿命观,他认为人物的命运是没有出路的,就好比现代人玩的游戏:游戏中角色的命运也一早被程序注定。此外,现代文学的空间就是“迷宫”,人物在其中都会迷失方向。
李双志教授从历史、地理学与文学多方面对小说《城堡》进行研究,让听众能直观地感受到文本中体现的模糊与扭曲,以此进入具体的人物关系结构以及城堡的权力空间结构,给大家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并引发思考。主持人点评,李双志教授本人也是一个喜欢在不同的赛博空间中“游走”的人。人在不同空间中的体验是相通的,这种多元的体验不仅能为现实生活中的赛博空间体验提供启发,更能够引发大家对文学多元空间的研究兴趣。
文案:张田源
排版:张子雯
审核:郑萌芽、张瀚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