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化研究所 > 歌乐讲坛 >

讲坛回顾|永恒的魅力——德语经典诗歌撷粹

时间:2023-11-02 点击数量:

2023年5月12日,四川外国语大学文化学研究所“歌乐讲坛”第二十七讲在腾讯会议平台成功举办。本次讲座由教育部德语文学课程虚拟教研室和四川外国语大学文化学研究所联合举办,邀请了上海外国语大学陈壮鹰教授作为主讲嘉宾,四川外国语大学冯亚琳教授担任主持人,来自四川外国语大学、复旦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中山大学、厦门大学、大连外国语大学等多所大学的师生在线与会并参加讨论。


640.jpg


陈壮鹰教授首先指出德语诗歌不仅是文化和精神的载体,还是研究德意志优秀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社会演进和国家发展的绝佳范本。陈教授以时间为线索综合梳理了一千二百余年的德语诗歌发展,阐释文化社会语境下德语诗歌发展历程,全景式地展现德语诗歌从古至今的演进风貌,总结各个阶段涌现的诗歌流派、著名诗人及代表诗作。

接下来陈壮鹰教授讲解了德语诗歌的基本特征:富含音韵特征,即德语的轻重音。德语诗歌包含四个音步(包含一个重音的最小发音单位):抑扬格(Der Jambus)、扬抑格(Der Trochäus)、扬抑抑格(Der Daktylus)、抑抑扬格(Der Anapäst)。除了轻重音外德语诗歌中还存在各种形式的押韵,比如单一韵(Haufenreim)、交替韵(Kreuzreim)和套韵(Umschlißender Reim)。

此后,陈壮鹰教授简要介绍了德语诗歌的部分种类:谣曲(Ballade)、颂与赋(Oden und Hymnen)、悲歌(Die Elegie)、十四行诗和加扎勒诗(Sonett und Ghasel)和箴言诗(Das Epigramm)。陈教授强调,悲歌并不是悲伤的歌,而是指用双行连句创作的诗歌。悲歌也可以是欢乐的。在这部分的最后陈教授总结德语诗歌的两大基本特征:朗读速度慢,慢于散文的朗读速度;根据轻重音安排音韵节奏,重读音节和表达的重点语义和谐统一。


640 (1).jpg


陈壮鹰教授随后以具体诗歌为例进行了讲解。第一首是产生于巴洛克时期的《世界是什么》(Was ist die Welt)。巴洛克时期由于宗教战争、瘟疫、死亡等原因,人世虚幻、人生苦短是当时诗歌的典型主题。彼时诗歌创作重要的不是独创性,而是技巧性。该诗运用了复杂的修辞和华丽的辞藻,具有两大音韵特征:抑扬格和交替韵。诗歌围绕“世界是什么”展开,揭示了世界虚幻的本质。同时提醒人们不要沉迷于追求物质领域的生活,应该追求更高的心灵境界,把目光投向宗教。只有在上帝身边,世界的美丽才能与人生的永恒完美结合。

第二首诗歌《如果爱情虚无缥缈》(Ist Liebe lauter nichts)同样产生与巴洛克时期。此标题展示了巴洛克时期诗歌的另一大特点:诗歌没有标题时,一般将第一行作为诗歌的标题。这是一首十四行诗。诗歌前面两个四行是对事物进行正反方面的描述,后两个三行是分析事物。该诗将爱情描绘成一段神秘莫测的情感,演绎了爱情带给人的甜蜜和痛苦。

第三首诗是歌德的《魔王》(Erlkönig)。歌德的创作灵感源于一个故事:图林根一位农民带着患病的儿子到耶拿求诊,然而被告知救治无望,于是骑马带孩子回家,孩子却在未到家门时断气。这首诗结构清晰:第一段交代事情原委;第二段展现父亲和孩子的对话;第三段魔王、孩子和父亲三人的对话交替出现;最后发生悲剧。《魔王》展现了歌德的自然观:自然伟大而神奇,人类在其中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歌德虚构了三个艺术形象,并通过他们展演了人与自然、现实和超现实的关联。第四首诗是海涅的《洛雷莱》(Loreley),传说中,洛雷莱是莱茵河神的女儿,白昼潜伏水底,夜间出来高坐在礁石上,瞭望往来的船只。她们常会用她们的销魂动人的歌声引诱船夫们迷失心性,投入水中,投向死亡。海涅将传说融入诗歌并结合自身的爱情经历,写下此诗。



最后冯亚琳教授总结了本次讲座的主要内容并对陈壮鹰教授带来的精彩的讲座表示感谢。陈壮鹰教授集中回答了老师和同学们的问题,比如同样呈现“爱与死亡”为主题的诗歌,不同时期有何区别;教学中如何引领学生将诗歌的基本特征和诗歌内涵分析结合;怎么将诗歌的节奏韵律和诗歌所表达的内容关联。通过陈壮鹰教授耐心细致的回答,同学们对德语诗歌的发展史、诗歌特征和诗歌分析都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领悟,收获颇多。至此讲座圆满结束。


640 (5).jpg


文案:邓静

排版:吴雨点

审核:郑萌芽  张瀚尹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