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化研究所 > 歌乐讲坛 >

讲坛回顾|维兰德的《金镜》与启蒙文学中的东方叙事

时间:2023-11-01 点击数量:

2022年10月25日四川外国语大学文化研究所“歌乐讲坛”第二十三讲通过腾讯会议成功举行。此次讲座由教育部德语文学课程虚拟教研室和四川外国语大学文化学研究所联合主办,主讲人是华中科技大学的谭渊教授,四川外国语大学德语学院院长李大雪教授主持了讲座,来自四川外国语大学以及兄弟院校的七十余位师生在线聆听并作了交流。


640 (21).jpg


谭渊教授在开场白中表示,近年来随着习总书记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概念,文学研究界对东西文明的交流互建以及亚欧文学的相互借鉴的兴趣与日俱增。而这也是本次讲座的出发点。

谭渊教授首先梳理了西方视角下的“东方”概念,包括地理意义上的“东方”、东方主义情怀、“东方”的浪漫化以及启蒙运动时期对“东方”的祛魅趋势。关于启蒙时期的中国形象,较为典型的是被传教士描写为柏拉图想象中理想君主的康熙皇帝、十八世纪在欧洲兴起的中国风以及在欧洲获得广泛认可的中国科举考试制度。此外谭渊教授还展示了欧洲文学中的“中国”元素,例如体现舍己为人、忠君等儒家思想的中国孤儿故事,体现中国治国思想以及君臣思想的《乌松》(哈勒尔)。谭渊教授认为,中国被西方视为一面镜子,是用来抨击西方社会中种种落后丑陋现象的“他山之石”。比如在法国德·阿尔让斯侯爵(Boyer d’Argens)的《中国人信札》等多部欧洲文学中,作者借用中国人的口吻来对欧洲社会中一些司空见惯的现象、欧洲天主教制度以及罗马教廷提出质疑。

在简要介绍《金镜》的作者维兰德以及区分《金镜》的两个版本后,谭渊教授从《金镜》的故事框架切入,分析《金镜》受“东方故事”影响,采用类似于《一千零一夜》的多层叙事结构,虚构了一个由中国译者讲述的、由印度哲学家达尼士曼改编的塞西安王国的兴衰史。关于“金镜”的出处,除了欧洲的君主进谏小说题材,谭渊教授还提到耶稣会编撰的《中华帝国全志》,其中讲到了体现唐太宗的治国理念的《金镜》。随后谭渊教授详细分析了小说中呈现的自然神学、实践哲学、乌托邦政体、卢梭教育思想等西方思想以及中国君主教育理念、治国理念、儒家思想等中国元素。他总结到,小说多层次多角度的东方叙事手法为融合了东西方政治智慧的乌托邦提供了广阔空间,展示了“中国风尚”这个“他山之石”如何激发欧洲启蒙思想家的灵感。小说的主体框架是国事小说,但我们从小说中虚构的儒家明君可以看出中国思想、中国文化如何推动启蒙时代“国事小说”传统与中国“开明君主”思想的融合。

讨论环节,谭渊教授解答了师生提问,例如维兰德对中国儒家学说的立场从肯定到质疑的历史原因、父子相称的君臣关系是否可以视为一种语言对统治和被统治关系的掩饰、西方启蒙者对中国的理解多大程度接近真实的中国等问题。李大雪教授表示,此次讲座不仅为德语文学研究提供了一个典范,也是一次非常好的思政教育活动。


640 (22).jpg

640 (13).png

文案:唐瑛琏

排版:吴雨点

审核:郑萌芽、张瀚尹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