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化研究所 > 歌乐讲坛 >

“歌乐讲坛”第十三讲:陈敏——《姿势的悬置——论克莱斯特的<施罗芬施泰因一家>中“中介性的呈现”》

时间:2021-10-31 点击数量:

20211016日,四川外国语大学文化学研究所“歌乐讲坛”第十三讲通过腾讯会议在线上举行,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外语学院德语系陈敏教授受邀担任本次讲坛主讲人,我校德语学院郑萌芽副教授担任主持,川外德语学院师生以及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复旦大学、中山大学、墨尔本大学等院校师生积极与会。

 

陈老师从文化学导向下的“姿势”理论话语和文学研究出发,以克莱斯特的戏剧《施罗芬施泰因一家》为主要对象,剖析了这部作品中的“姿势”或“中介性的呈现”问题,最后透过克莱斯特的这部处女作简要展望了“中介性”美学的现代性。

首先,陈老师从理论出发,分别解读了格鲍尔、沃尔夫、阿甘本的“姿势”理论以及雷姆克以“姿势”为切入点对1800-1900年间几个代表性作家作品的文学解读。格鲍尔和沃尔夫指出,一方面,人的很多表情与姿势是一种无意识的身体表达,具有“自然性”,但另一方面,它们却能提升到意识层面并被符号化为“表情姿势语言”,这类表情姿势就可能具有高度的“人为自然性”。在陈老师的解读中,阿甘本对“姿势”的关注从历史和系统维度出发,前一维度是他暗示 19世纪以降西方市民阶层“姿势”逐渐丧失其“自然性”,后一维度则着眼于“姿势”的符号化问题,并将“姿势”界定为一种“中介性的呈现”,“姿势”因此被赋予了一个再现式表意功能之外的符号性中介自显的潜能。而雷姆克的文学范例研究则质疑了阿甘本所暗示的市民“姿势”的“自然性”,她指出,市民“姿势”是对“自然性”缺席的意识的反应,“预示”“自然性”的“姿势”则实为一种用以创造“第二自然”的手段,它同时也是启蒙以降的现代人用以“暂时消除现代人异化状”的文化意义生产手段。

接着,陈老师以戏剧《施罗芬施泰因一家》为例,将身体、言语/语言以及文学都视为具有表意功能,同时又有自显潜能的中介。陈老师首先提出设论,指出文本中依托这三类中介的所有“姿势”都悬置或滑动于再现式表意和中介自显之间;且如阿甘本言,“姿势的悬置”开启了伦理范畴。随后她详细分析了文本中被反复言说的“继承契约”,表情、晕厥和沉默以及作为文学中介的“戏中戏”是如何在再现式表意与“中介性自显”之间滑动,并由此开启了不同伦理范畴,从而推动这部“悲剧”逐步发展为一出“悲喜剧”。

最后,陈老师以这部剧为出发点,提出了克莱斯特“中介性”美学的构想。基于阿甘本所言——“姿势”是一种语言本身之中的一种原始作用力,陈老师对以语言/言语和文学表达的姿势展开了进一步解读。她指出,克莱斯特似乎并没有放弃对“自然性”的追寻,且想要以美学的方式回到原初。他将文学作为中介,同时又对其保持批判和怀疑态度。随后,陈敏老师对参与线上讲座师生所提的问题进行了详细解答。至此,本次讲坛圆满结束。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