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萌芽
时间:2020-09-24 点击数量:
郑萌芽,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一)教育、工作与进修
2008.9-2013.4北京外国语大学外国文学研究所德语语言文学博士
2002.9-2005.4北京外国语大学德语系德语语言文学硕士
1995.9-1999.7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德语系德语语言文学学士
2018.7至今四川外国语大学德语系副教授
1999.7-2018.6 天津外国语大学德语系讲师、副教授
2014.6 赴德国茨维考西萨克森应用技术大学洽谈校际合作
2009.10-2011.9获德国DAAD奖学金于柏林自由大学进修
2009.7-8参加德国席勒协会、马尔巴赫文学档案馆和中德学术交流中心合办的“人的刻画——1800-2000年的文学、人类学和心理学”高级学术研讨班
2009.3-2009.9获北京市教委博士生奖学金于柏林进修
2000.9-2001.7德国莱比锡大学东亚研究所进修
(二)科研发表成果
席勒戏剧《墨西拿新娘》中的情感诗学。载于《德语人文研究》,2019/1。
献祭仪式与古希腊悲剧。载于《中华读书报》,2017/6。
厄里倪厄斯的退场———论歌德的《陶里岛的伊菲格涅亚》中情感的内化。载于《德语人文研究》,2017/2。
文化学关键词:性别。载于《德语人文研究》,2016/2。
王炳钧、任卫东(主编):当代外国文学纪事:1980-2000,德语卷。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年。(负责1981与1982年,撰写文稿八万字)
克莱斯特喜剧《破瓮记》中受损的身体与沦落的乡村父权。载于《德语人文研究》,2015/1。
羞耻感与负罪感——简评《目光之法庭——耻感与罪感的文化理论以及1800年前后的悲剧》。载于《德语人文研究》,2013/2。
论反思的否定功能。载于《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12/7。
性别、身体与文本——18世纪末性别二元化构想的身体述行。载于《中国图书评论》,2012/2。
前现代人与现代人。载于《世界文化》,2011/6。
想象的女性气质与种族话语的交互——解读克莱斯特的《圣多明哥的婚约》。载于《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9/4。
父职之履行与男权之捍卫——解读克莱斯特的叙事文本《养子》。载于《德语学习学术版》,2009/1。
翻译作品
卡特琳·施洛克:个性都市。北京:二十一世纪出版社,2014年。
瓦尔特·本雅明:论悲悼剧与悲剧。载于《生产第八辑》,汪民安编。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45-63页。
克里斯蒂安·安科维奇:父与子冒险书。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年。
安娜·莫勒:风中的树叶。武汉:湖北美术出版社,2010年。
戈特弗里德·奥古斯特·毕尔格:吹牛大王历险记。长春:春风文艺出版社,2004年。
(三)科研项目
2014-2019,“1800年前后德语文学的美学转向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主持人)。撰写文稿20万字,已结项,鉴定等级:良好。结项专著计划2021年初出版。
2017年开始,“德语文学的文化学研究”,在研。(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第三参与人)
2006-2013,“当代外国文学纪事1980-2000”德语卷,已结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参与人)
2010-2012,“克莱斯特的哲学视野与社会意义”,已结项。(天津社科规划办,项目第二参与人)
(四)学术交流
2020.8.29-30参与“情感与文学”全国学术研讨会,并宣读中文报告(外国文学编辑部与延边大学)
2019.12.28参与组织策划四川外国语大学“文化学研究所”揭牌暨“歌乐讲坛”启动仪式学术研讨会
2017.12.23参与“文化技术与德语文学研究模型”全国学术研讨会,并宣读中文报告(四川外国语大学)
2016.04.23参与“文学与风景”全国学术研讨会,并宣读中文报告(厦门大学)
2015.5.22参与“文学与疆界”全国学术研讨会,并宣读中文报告(河南大学)
2013.12参与“文化对比中的语义场”全国学术研讨会,并宣读中文报告(北京外国语大学)
2013.10.13-15参与“历史进程中的德语文学与语言”国际学术研讨会,并宣读德语报告(四川外国语大学)
2010.1.16参与“声音与述行——构想的可能性与局限性”国际学术研讨会(德国柏林自由大学)
2009.8.14参与“1800-2000年的文学、人类学与心理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并宣读德语报告(德国文学档案馆)
2008.10.24-25参与组织筹划“文化断裂”国际学术研讨会(北京外国语大学与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
2008.3.29-30参与“媒介理论与德语文学研究模型”全国学术研讨会,并宣读中文报告(北京外国语大学)
2007.3.24-25参与“文化感知理论与研究模型”全国学术研讨会(四川外国语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