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纪要|“修养理论与德语文学研究模型”学术研讨会
时间:2023-11-02 点击数量:2023年9月16-17日,由《德语人文研究》编辑部和四川外国语大学德语学院共同举办的“修养理论与德语文学研究模型”学术研讨会在四川外国语大学召开。来自北京外国语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四川外国语大学、德国洪堡大学、图宾根大学、哥廷根大学等高校的70余名专家学者围绕修养概念的历史转换、修养与人的构想的关系、修养中个体与社会的关系等话题进行了充分研讨。
四川外国语大学副校长祝朝伟教授和《德语人文研究》主编王炳钧教授致开幕词。随后,来自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吴晓樵教授和四川外国语大学的丰卫平教授,分别做了大会主旨报告。
吴晓樵教授报告的题目为“论冯塔纳晚年婚姻小说《覆水难收》对修养话题的解构”。吴晓樵教授从文本出发,分析了普鲁士贵族家庭中的私生活混乱、堕落和道德败坏,认为作者借助精神涉及的潜文本和对经典修养小说文本的影射,实现了对修养话题的解构。丰卫平教授的报告围绕瑞士作家凯勒的成长小说《绿衣亨利》展开,探讨了主人公亨利修养道路中的经济学元素以及这些元素对他成长的影响,认为资本的流通与增加虽可以建构稳定的社会,但在这一环境下产生的经济至上、工具理性的问题需要人们进行反思。
研讨会的小组讨论分布在五个分会场,中国社科院张晖、华中科技大学的王薇、上海外国语大学刘晗、李晨和秦思斐、北京大学的李睿、南开大学的远思、北方民族大学的袁媛、厦门大学的王凡柯和谢敏、重庆大学的毛亚斌和向璐、西南交通大学的唐弦韵、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李沛霖、北京航天航空大学石凌子、浙江外国语学院张硕与解健、四川外国语大学的郑萌芽和罗威等学者分别对《帕西法尔》、《威廉·迈斯特的学习时代》、《许佩里翁》、《布拉姆比拉公主》、《格林童话》、本雅明的广播剧、《独腿旅行者》、《呼吸秋千》等文本中的修养问题进行了论述和分析,而来自德国哥廷根、图宾根、洪堡大学和国内北京外国语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中山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北京理工大学、清华大学、四川外国语大学等诸多国内外大学的博士生和硕士生也在小组讨论会上发表了自己的研究成果,引发了广泛的兴趣和热烈的讨论。
16日下午的最后一项议程是 “人文对谈:修养”,由王炳钧教授主持。复旦大学魏育青教授、浙江大学范捷平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孙进教授、北京外国语大学任卫东教授、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贾涵斐副教授各抒己见,围绕修养主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魏育青教授认为,修养是个光彩夺目的概念,其维度极其丰富。它与人的素质、人的构想密不可分,涉及人与自己、与他人、与环境的关系。修养与反修养小说,其范畴的宽窄也有弹性的空间。贾涵斐从人类学研究成果出发,指出1800年前后关于人的构想的讨论如火如荼。以席勒为首的一系列哲学家作家,致力于探索身体与灵魂、感性与理性、内与外、艺术与自然、个体与社会的和谐互动机制,以实现“完整的人”的构想。
任卫东教授从“修养”(Bildung)和动词“塑造”(bilden)的词源谈起,认为其中涵盖了外在规定性和自我规定性的矛盾,自我的愿望与社会的期待之间往往形成互相对抗又相互依存的张力关系。现代社会既催生个人主义,又吞噬个性。修养的道路从十八世纪个体向外,在公共领域发挥影响力,到二十世纪个体则慢慢退回到内心世界。
孙进教授在发言中指出,教育学与文学研究之间存在着研究范式上的差异,例如教育学通常走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价值论、功能论的研究路径,而且Bildung一词在教育学框架内通译为教育。但自我教育与外来影响都是教育学和文学研究的焦点问题,他建议同学们可以把视野打开,思路拓宽,展开交叉学科的研究。
范捷平教授同样从词源学出发,回溯与修养相关的几个概念,如Bild(图像)、Abbild(仿像)等。他认为,这些词都说明修养具有图像性,从古典时代开始,修养就意味着原初的完美这一教育目标。修养概念历经人文主义、启蒙运动等历史时期,发展至今,对中国当下社会有其重要的建构意义。
17日一共有三篇主旨报告。复旦大学李双志教授的报告题为“远游与内观:修养技艺的空间维度”,他从修养之旅与书斋修学这两个德语区乃至欧洲修养传统的重要侧面出发,聚焦于它们对应的两种空间生产。认为在这两种修养过程中,空间度量与媒介转变的历史因素也在发挥作用。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的贾涵斐副教授的报告题目是“论莫里茨小说《安通·莱泽》中的自我治疗与心灵修养”。她结合历史语境分析了主人公安通·莱泽的家庭背景、社会化过程以及阅读行为等,认为小说聚焦于主人公的内在世界,以无限的耐心铺陈琐碎的事件,将日常置于冒险之上,将个体的微观学置于世界和角色向外扩展的多样之上,由此造就了独特的心理个案和叙事实验。
浙江大学刘永强教授的报告以“修养、朗读与历史反思——谈施林克的小说《朗读者》”为题。该报告聚焦于小说中 Bildung 朗读的互动关联, 结合文化记忆的理论视角,钩沉作者对历史罪责问题的思考。
《德语人文研究》副主编、北京外国语大学任卫东教授在闭幕总结中谈到,本次会议各位专家学者积极发言讨论,报告内容涵盖了自13世纪至21世纪大约八百年的修养历史,既讨论了18-19世纪修养小说在其鼎盛时期的状况,也分析了20-21世纪文学中的修养问题;报告主题涉及了修养与经济、空间生产、心理学、跨文化等交叉话题,还考察了赫尔德、康德、黑格尔、施莱尔马赫、雅斯贝尔斯、本雅明、布鲁门贝格等思想家在各自的作品中对修养问题的呈现和批判。
本次会议报告内容丰富,水平齐整,为全国德语文学研究者,特别是青年学者提供了很好的学术交流平台。
文案:四川外国语大学德语学院
排版:康亦婷
审核:郑萌芽 张瀚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