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语专业现状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院概况 > 德语专业现状 >

德语学院德语专业现状

 

专业发展目标

 

德语学院以德语专业、德国研究中心和歌德语言中心为着力点,“一体两翼”协调发展、相互促进,把德语专业建设成为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全国一流专业,继续完善本科、硕士、博士一体化培养体系,在人才培养、学术研究、国际交流、社会服务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本科毕业要求

 

德语专业旨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国际视野和人文素养,掌握德语语言、文学、相关国情和文化知识,具备语言运用能力、跨文化能力、思辨与创新能力、国情研判能力、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能从事语言服务、德语教育、涉外交流等工作并具有一定应用研究能力的国 际化、多元化外语人才。  

 

专业特色

 

四川外国语大学德语专业是我国历史最悠久、底蕴最深厚、本硕博培养层次齐全的老牌德语专业之一,是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重庆市一流专业和重庆市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在长期的实践中,德语专业形成了“国际导向、教研相长、辐射力强”的办学特色。具体表现为:  

1. 国际交流与合作历史悠久、形式多样、层次丰富。德语专业自建立以来一直重视国际交流与合作,交流形式包括机构合作、项目合作、 学术研讨、师资培养、学生交流和图书资料建设等,交流层次涵盖了教师、研究生和本科生,全面促进了专业发展、师资建设和人才培养。

2. 德语专业科研平台高、学科实力强,社会认可度高。其中,德国研究中心是教育部重点资助的国家级区域与国别研究基地,歌德研究所 和海涅中心是国内唯一的同类机构,德语学科是重庆市重点学科。高水平的学科平台惠及广大师生,德语专业的教师和学生因此获得了良好的科研和学习环境,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在业界拥有很好的口碑。

3. 辐射力强。西南地区的绝大多数德语教师都接受过我校德语专业各种形式的指导和培训。2014 年德语专业倡议成立了“西南地区德语教师联盟”, 定期组织教学科研活动以及学生比赛,增强了本地区德语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扩大了西南地区德语专业在全国的影响力。

 

教学资源

 

德语学院历来重视在以下方面加强教学资源建设,为专业发展、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师水平的提高提供坚实的基础。

1. 教材建设。德语专业历来注重高质量的教材编写。《德语阅读教程》一至四册是由冯亚琳主编,德语专业多名骨干教师参与编写的高等院校德语专业本科二、三年级教学用书,旨在为二、三年级的学生提供一套集趣味性、知识性于一身的系统教材,帮助学生逐步掌握阅读技巧,提高阅读能力,并在此过程中拓宽视野,巩固并充实已获得的德语知识。该教材在全国范围内广泛使用,获得了极大的认可和好评。2020年,该教材被评为重庆市重点建设教材,并被推荐参评国家优秀教材。2023年,我院教师吕晶珠副教授、唐艋副教授参与编写的《新经典德语》出版,该教材用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用中国之治、中国之路、中国之理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是一部新时代的重要基础教材,被全国90%以上的德语专业使用。

2.图书资料建设。德语学院拥有系部资料室、DAAD资料室、Thyssen-Stiftung图书馆、杨武能图书文献中心和海涅中心资料室等5个专业资料室,原文图书资料总计超过2万5千册,专业期刊23种,是西南地区馆藏数量最多、原版外文资源最齐备的德语文献资源,在全国也名列前茅。在不断充实纸质资源的基础上,还积极建设电子资源库。2021年,在德国合作伙伴学校和外教的支持下,建设了包含30T电子资源库(http://172.24.5.245:5000/),包括视频(德国电影、纪录片、优质课程)、音频(广播剧)和电子书等,充分满足了教学和科研的需求。

3. 科研项目反哺教学。德语专业非常重视科研与教学的相互促进。除了教学改革项目直接服务于教学外,科研项目也积极服务于教学资源的建设。李大雪教授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德国研究文献数据库建设》以1978年以来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中涉及德国的各种文献为研究对象,包括所有的中文资料以及中国学者发表的德文和英文资料,类别涵盖专著、编著、译著、期刊论文、学位论文、报刊文章、研究报告、统计资料、工具书等。德国研究范围广泛,资料繁多,目前尚未有一个专门的数据库整理和收录,多数成果的研究模式比较单一, 既缺乏系统性研究, 也缺乏横向或平行研究,对学科之间的相互关联关注较少。文献数据库建成后可以为德国研究提供坚实的文献保障,实现各学科成果的资源共享,有助于提高研究者的跨学科能力,还可以帮助实现统计和量化研究,满足不同层次用户的需求,也是学生们学习和撰写毕业论文的重要科研助手。

 

课程教学大纲

2020/2021/2022课程教学大纲(附件)